English

中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

1998-11-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成果选介’98(17)

中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唐国兴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其最终成果是研究报告《中国的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这项成果认为,引进外资在近十几年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下潜伏着制约因素:利息利润等资本收益净流出的增加使经常收支恶化;外资流动性的增强带来金融不稳定;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使货币供给过度造成通货膨胀等。为此,这项成果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一、改善经常收支应作为我国国际收支的目标。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的“体质”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投资收益净流出的不断增加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投资收益的净流出近年来主要表现为利润的净流出。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和增长势头均已超过对外借款,因此今后利润的流出必然会成为资本收益净流出的主要部分。由于利用外资导致的贸易收支改善将有很大部分被资本收益的净流出所抵消,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今后将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商品劳务贸易顺差、资本收益大量净流出、经常收支有逆差或少量顺差的成熟债务国模式。同样的模式美国持续了20年,日本持续了34年。虽然我国具有后发优势,但估计也要经过15—20年,即到2010年前后,随着出口和进口替代能力的加强以及资本净流入速度的减慢,商品劳务贸易顺差逐渐接近和超过资本收益逆差后,才会达到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不成熟债权国”阶段。由于经常收支持续顺差是一国资本输出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大约也要在15年左右以后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重视国际收支中原因不明的巨额净流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同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关。由于我国流动性强的短期资本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很小,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易受到国际金融投资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我国在国际收支中作为平衡项目的误差和遗漏过大,且总是表现为净流出,其绝对值大多超过当年的经常收支顺差。国际经验表明,若误差与遗漏项大到超过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就有问题。从我国的国际收支看,1990年以前,误差与遗漏项还满足上述标准。但从1991年开始,便上升到6%以上。1995年高达7.5%,在当年的经常项目只有16亿美元顺差的情况下,误差与遗漏项就有高达178亿美元的净流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这一现象已为国外经济界、学术界所关注。他们认为我国一方面在大量引进外资,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资本外流。这种外流可能是由于出口逃汇、走私进口、外资企业私下转移利润、撤逃资金或不法分子私下转移外汇所至。这些不被控制的项目会扰乱我国的对外金融管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要重视外汇储备对实物经济和价格的影响。由于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的双顺差,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储备出现了迅速的增长。我国国际储备的98%是外汇储备,这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上名列前茅。货币管理机构通过增加基础货币购入外汇形成其对外资产,因此外汇储备和汇率是影响货币当局对外资产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重要因素。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对货币供给的扩大会形成巨大的推力,客观上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上升起了推动作用。为了控制货币供给,货币管理机构必须采取其他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手段。但是对外资产越多,其他手段的操作空间就越少。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具有大约1年的滞后,而对实物经济的影响则有1.5—2年的滞后。与此相对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时间则小于1年。因此在经济低迷时宜偏重扩大财政支出来迅速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宜采取紧缩货币使经济“软着陆”。由于各种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时间不一样,所以政策实施的超前时间、幅度、组合等应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科学的政策模拟计算来确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